为什么苏州的桥特别多
唐代诗人杜训河曾用“古宫少,水路桥多”的诗句描述苏州的城市风貌。苏州房屋临江,布局紧凑,房屋密集,桥梁众多。苏州为什么有这么多桥?
公元前6世纪春秋时期,苏州的城市建设初具规模,成为当时的吴国都城。改名后改名苏州,直至隋朝开皇九年(589年)。明清时更名为苏州政府。1949年后,它被称为苏州市。1952年升格为江苏省辖下的省会城市。
南宋“平江图”碑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苏州城市详细地图。图中显示的一些河流今天仍然存在,更多的河流被保存到20世纪初。在苏州,水陆并行的交通系统对居民的日常生活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民居的正门一般沿陆路设置,另一侧紧邻水面。每个家庭基本上都有自己的船,许多家庭也有自己的码头。重、路长的生活必需品主要通过水路运输,而运往附近地区的货物除了步行外,还通过陆路运输。
水路交通和陆路交通都离不开这座桥,因此这座桥成了苏州风景中的“主角”。唐朝的白居易把这里描述为“绿波、东、西、北、南水、390座红条桥”。南宋范成达说,平江(苏州原名)涪城有395座桥。直到清末,苏州仍有300多座桥梁。
苏州的大多数桥梁都是拱桥,目的是将桥的中部抬高,以便船只通过。在唐代,苏州的桥梁大多是木梁和栏杆。如今,苏州现存的古桥大多是石桥,分为八字拱桥和圆拱桥。这座八字形拱桥的两端用石头抬高桥面,而桥的中部是用石头和石梁建造的。圆拱桥以半圆拱结构抬高桥面,桥面呈弧形。此外,在陆路交通繁忙的地方还修建了一些梁式石桥。江南水乡河网密集,河道相对狭窄。因此,苏州河道不宽,桥梁规模普遍较小,这与上述“多水巷多桥”的情况是一致的。苏州的桥梁大多存在于城外的护城河和京杭大运河上,比如跨越风门外古运河的米都大桥。这是一座单拱桥,桥面长而舒适,长81.3米,净跨径19.3米。可以说是苏州古桥中独具特色的一座桥。
古桥的桥头堡往往处于水陆交通的交汇处,因此它往往自发形成一个繁荣的市场,称为“桥市”。桥市也是古代苏州城市生活的一个重要特征。
随着苏州古城的发展,许多道路被拓宽,许多河流被掩埋和消失,一些桥梁也不复存在。然而,在许多地方,如山塘街、桃花坞和平江路,相对完整的传统街区仍然保留着。从这些街道、河流、桥梁和房屋中,我们还可以看到古代苏州的风格,它是江南水乡城市的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