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酒席的演变
俞春明
家庭婚礼、房梁、生日和儿童大学都必须举行晚宴,招待前来祝贺的亲友,以及葬礼。设宴时,有十几张桌子,不足一两张桌子。每个人都畅饮,有些人甚至猜测拳击命令。气氛相当温暖,形成了一种习俗。
我记得小时候,农村经济不发达,农民的生活条件很差,但每逢节日,都要举行宴会。当时没有圆桌,而是用八仙桌。桌子是正方形的,两边各有两个人,一共八个人。用来盛蔬菜的碗叫做“碗头酒”。通常,一道菜分为两个碗,称为“双头”,以表示庄重。萝卜和蔬菜不能上桌。他们需要从商店购买蘑菇、木耳、竹笋、豆腐干和海带。桌上的菜富不富,可以看出主人家的贫富。然而,无论人们多么贫穷,他们都应该努力争取面子,过上体面的生活,即使他们节约了食物和衣服。
酒是家酿的米酒,也可以碗喝,每桌一碗。座椅分为上座椅、下座椅和横向头部。重要客人或老人坐在上下两个座位上,葡萄酒伴侣坐在水平头上。喝下坐在座位上的人的酒杯。喝完后,用手擦拭碗边,将碗擦干净,并将碗递给下一个人。循序渐进,永不混乱。后来,桌子改成了四个酒碗,两边各一个,两个人一起喝酒。现在看起来很不卫生,但那是很自然的。它似乎具有和谐与礼让的味道,这是古老而朴素的民俗的体现。
改革开放后,农村经济迅速发展,村民的生活发生了质的变化,宴会也发生了变化,“碗头酒”被装在盘子里。它很满,菜也很丰盛。换成每人一个酒杯,而不是碗里喝。起初是一个小酒杯,后来是啤酒,把它变成了一个玻璃杯。葡萄酒也不喝自制的米酒。我们不得不去商店买瓶装酒,而且酒的价格越来越高。看来,价格低廉的葡萄酒是买不起的,也不能丢面子。因为一个人只有一杯,所以烤面包要方便得多。坐在平头上的人会站起来,把酒递给坐在上面的人,然后受人尊敬的人会把酒还给他。俗话说,没有酒就没有礼仪,这在这个时候已经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过去,农民通常会为亲朋好友举办大型宴会,并举行十到二十桌的宴会。当时并不缺乏人力,所以他们不得不在几天前开始准备。进城去买干菜、鱼和肉。如果你家里有猪,请屠夫把它们宰了,如果池塘里有鱼,请别人用渔网捕鱼。在上班的那天,我不得不向很多人求助。仅厨房里就有十几个人,其中包括洗切菜、洗碗、炒菜、做饭、点火、挑水和供应蔬菜的人。我们还得搬动邻居家的桌子和长凳。人手不够,甚至连孩子都得用。我记得小时候,我经常帮家人去邻居家借椅子和长凳。全家人都很忙。宴会结束后,我们得洗盘子和筷子,还桌子和凳子。我们不能单靠家庭。我们必须寻求帮助。
我家乡的人很朴实。如果我的家人有什么问题,请帮助我。后来,有人想出了一个主意,那就是无论是谁举办宴会,村里的每家每户都要负责一桌。这场宴会的凳子、碗、筷和酒杯都是家人提供的,他还充当代理人,在宴会上接菜、斟酒、陪酒、递烟。所以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厨房里的人把菜端上来后,服务员会把菜倒进自己准备的碗里,放在桌子上。最初的碗将由厨房里的人带回厨房。宴会结束后,经纪人独自把桌子、凳子、碗和筷子搬回家。繁重的工作任务已经从原来的家庭承担演变为全村完成,这是一种巨大的智慧。不仅每个人都能分享这件喜事,而且反映了农村团结和谐的民俗。
如今,农民的生活水平像芝麻花一样提高,宴会的质量不亚于城市里的酒店。于是,一种新型的宴会应运而生,移动餐厅出现在家乡。村民只需提前预约,一通电话后,村里就会出现一家移动餐厅。圆桌和椅子、碗和筷子、杯子和勺子、液化气罐和炉子、厨师和服务员都被拉了进来。只要主人定好了宴会的价格,就不必麻烦了。美味的食物是自然烹制的。而且,这些菜味道好,质量好,价格低廉合理。它们比城里的旅馆便宜得多,深受村民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