炊烟袅袅故乡魂

凌华平

每一个离开家乡的流浪者,都会日夜思念自己的家乡。在我的记忆中,经常出现这样一幅画面:在群山环抱的小山村里,山上的梯田层层堆叠,土砖瓦房散落在不同的高度。一个年轻人静静地躺在对面的山上,两手蜷缩在院子的墙上。夕阳余晖映照出年轻人的脸,呈现出一种红色和奇怪的表情。他的眼睛清澈明亮,充满了对未来的渴望和希望。

画中的青春是我曾经向往的诗意和距离。多年来,我记忆中的这个小山村一直与它最初的样子不同。看着炊烟,向往诗意与距离的画面,已逐渐成为今天的诗意与距离。

我出生的村庄被群山环绕。山泉形成的一条小河在村子里潺潺流过。村民们住在河两岸的山上。他们对土地和生命充满无限的热爱。他们在这里辛勤工作,世代繁衍。

农村地区的每个厨房都配有一个烹饪炉。火炉呈方形,宽约1.5米,高约80厘米。一个大铁锅放在中间,四个小铁锅被放置在四个角落。大铁锅用来煮大米、大米和蔬菜,小铁锅用来烧开水和生猪食品。

每天生火做饭需要烧很多木柴。农闲时节,村民们最重要的事情就是上山拾柴,孩子们也不例外。我经常背着一个竹篮和一把柴刀,爬上高高的松树,砍掉枯枝。

当我还是个孩子的时候,我很灵活,很轻。不管一棵树有多高,我都能爬上去。找到枯枝的树后,我把扁平的篮子放在地上,把柴刀放在腰带上,双手紧紧握住树,双腿夹住树干,双手双腿交替向上爬。成熟的松树有二三十米高,只有七八米高才有树枝。有一次我爬上了一棵比较高的松树。我在半路上失去了力量,不情愿地爬到了有树枝的地方。我坐在上面休息了很长时间才放松下来。

这样一棵大松树的树枝可以像胳膊一样粗,可以伸展几十英尺。只需剪几根树枝,把它们切成小块,装满一个篮子。砍柴后,我经常爬到山顶,看那一望无际的群山。我经常想,山外是什么样子的?

生活在梦境中,太阳的升起和落下以及四季的轮回在继续,日子在卷曲的烟雾中重复着锅碗瓢盆、柴火、米饭、油和盐。每天早上,公鸡高声叫着,我妈妈就在黑暗中起床了;吱吱作响”打开房门,走进厨房,开始忙碌的一天。她烧饭、煮米饭、蒸米饭和油炸蔬菜。我母亲用最普通的原料做食物,养育了我的童年,让我长大。

随着青蛙、鼓、虫、鸡、狗的吠声,山村里每天都有炊烟缭绕。炊烟浓或淡,浓或稀,或直冲云霄,或在微风中弯成长长的流光。清晨的炊烟被露水浸湿,山上雾气蒙蒙,没有醒来。中午,厨房里冒出的烟在阳光下烤得像灯塔上的烟,传递着回家吃饭的信号。晚上做饭的烟是一个诗意的代名词。老牛回到牛棚,鸡鸭进窝,放学后的孩子们背着书包跳进深山洼地,农民们拿着锄头和扁担匆匆回家。村子在喧闹中很安静,在忙碌中很安静。

当我长大后,我去了一个遥远的北方城市工作。转眼间,已经过去了20多年。今天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它不再是烟雾弥漫的乡村生活,也不再是一天吃三顿简单的饭。然而,多年来烟火的气味从未从记忆中消失。

这个山村已经成为遥远的过去,但炊烟是一种怀旧的记忆。在今天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中,经过多年洗礼的灵魂依然紧紧地系在一缕炊烟上,这让我怀念和感动&hellip&helli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