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是风筝翩跹时
方泳霖
 
春风和畅,风筝翩跹。这一对春日绝佳的组合在蓝天白云间相互成全,彼此成就。时而一举入高空,时而相伴云水间,相映成趣。
身处在诗的国度里我们很容易便能找到关于风筝的诗句,诸如&ldquo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rdquo这句诗已然是妇孺皆知。在浩瀚的诗词中我们不光能看到风筝妙曼的身姿,还能了解到风筝演化的历史。唐代诗人高骈在《风筝》诗中写道:&ldquo夜静弦声响碧空,宫商信任往来风。依稀似曲才堪听,又被风吹别调中。&rdquo寂静的夜空中传来弦声,正是因为唐代的风筝装有弦或笛,在风的吹拂下发出的声音。这正是风筝的名字由来,而此前没有配备弦和笛的都被称为纸鸢。
故乡有句古话:&ldquo一月灯,二月鹞,三月小鬼哇哇叫。&rdquo在故乡人们称风筝为&ldquo纸鹞&rdquo,农历二月正是人们放风筝的时候。儿时记忆中的风筝没有现在这么多姿多彩,那时候几乎是清一色同一种样式,因此大伙比的并不是外观上的精美而是比谁的风筝飞的更高,更远。
要想独占鳌头比的实质就是风筝的做工,每个孩子在风筝的制作上都铆足了劲。有条件的人家做风筝的纸是镇上买来的白布纸,不易破损。没有条件的的人家就用几张旧报纸将就。骨架是用新竹浸润之后削成细薄坚韧的篾条,风筝的尾巴用棕丝联接一撮玉米包叶,起到平衡的作用。
风筝制成后几个小伙伴就一起拿到操场上放飞,一人执线,一人托着风筝在后面跑,两人通力合作将风筝放入蓝天。春风不负有心人,将风筝稳稳托起,徐徐带入空中。掌线的人不时地用手腕一抖一抖,缓缓放线,风筝就慢慢地越飞越高。和《追风筝的人》一书里追风筝不一样,我们不斗风筝,我们只为那份追风筝单纯的快乐,只为能亲手去体验掌控一下风筝的感觉。
据故乡的老人们讲述,他们小时候会在风筝上写下所有的灾病和烦恼,等风筝飞上天后再剪断线,任凭春风将风筝送去何处。这象征着将自身的疾病和晦气都让它随风而去,这是一种情感的寄托,也是一种美好的希望。
在微风轻拂的春天,沐浴着和煦的春光,呼吸着清新的空气,择一处空旷之所,放飞手中的风筝,让风托着风筝徜徉蓝天白云之间。再让风筝带去所有的灾难和不幸,这不啻为一种有益身心的休闲活动。
时过境迁,故乡放风筝的故人早已不见,他们或者都已经为人父母,在城市的每一角落里肩负着生计,劳碌奔波着。如今我在这座城市的天空下,在同样生机盎然的春日里看到放风筝的人始终都还年轻,即便物是人非但放风筝的那一份快乐始终未曾改变。
古往今来,风筝不光牵动着诗人的情愫,成为争相吟咏的题材。也成为许许多多人美好的记忆,试想谁不愿在闲暇里拽着一支春风娱乐身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