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食桑葚

王晓阳

 

闲暇中翻看《诗经》,读到&ldquo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rdquo脑海里顿时浮现出故乡的桑葚,泛起一帘紫色的幽梦。

我的故乡在江南一隅,青山绿水,物产丰富,桑梓遍地。桑树是一种经济树木,桑叶可饲蚕,吃了桑叶的蚕宝宝,其吐丝作茧,可得上等丝绸之材桑木可制犁,犁耙用了桑木,柔韧结实,经久耐用桑葚印象最深,是我童年最放不下的树鲜儿,那时候,物质贫乏,有时连饭也吃不饱,桑葚就显得格外珍贵。

每年春天,春风料峭,杨柳吐绿时,桑树就冒芽了。一天一个样儿的桑叶油亮碧绿,不久就在一支支叶柄的根部滋出了青青的俏皮的桑葚,它们就像一群顽童,在温暖柔和的清风中,跳跃嬉戏,勾引着我们这些半大孩子的馋虫。

每次走过树下,我都要仰望枝头上渐渐变红的桑葚,这一棵树是我家自种的,两层楼高,树冠遮天蔽日,茂密浓绿累累的桑葚藏在肥厚的叶子里探头探脑。父亲面包农闲歇晌儿,总喜欢在树下摇着蒲扇喝茶,每次风过桑叶,哗哗的声响就像一曲动人的轻音乐,流淌进父亲的胸怀,父亲细眯着眼,那副知足的样子呀&hellip&hellip

日子一天天过去,桑葚赶着趟儿的成熟,从青色到白色到红色再到紫色,清甜的香气把成群的吱吱叫着的黄鸠吸引过来了。据父亲说,黄鸠是一种好食桑葚的小鸟,每次它来到桑树上,都会发出喜悦的叫声,还会抢着吃那些饱满成熟的桑葚。我气不打一处来,挥舞着竹竿驱赶,但又不敢太用力,恐怕会伤着树上的桑葚。父亲笑呵呵拍着我脑袋说:&ldquo儿子,就让黄鸠吃一点,解解馋吧。当然,也不能让它吃得太饱。&rdquo我不理解地望着父亲,心中充满了疑惑:父亲平常挺抠门的,为什么对黄鸠这么好呢?这桑葚吃不完可是能卖钱的。后来的事情更加出乎我的意料。

收获桑葚时,母亲和我把一张床单铺在桑树下,父亲爬上桑树敲打桑葚,顿时天空中下起了紫雨,一颗颗桑葚从天而降,雨点似的在床单上砸出了好多斑点。我迫不及待地抓起桑葚的直往嘴里塞,一股酸酸甜甜的味道迅速漫溢唇齿,嘴角边,腮帮子上顿时印上了紫色的手指印。真是畅快淋漓!

父亲笑呵呵地对母亲说:&ldquo今年桑葚丰收,多留一点给鸟儿。&rdquo母亲点点头。我急了,嚷嚷着,为什么要留给鸟儿?破鸟儿,凭什么!父亲嗔怪着我:&ldquo孩子,黄鸠也喜欢吃啊!&rdquo黄鸠也喜欢吃。这句话直到很久以后,我才有了一些理解,再后来,翻看《诗经》,读到&ldquo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rdquo,我更加明白了父亲的良苦用心!

无食桑葚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画卷,既体现了桑葚味道之美,又展现了人们对黄鸠的喜欢,你吃吧,但是不要吃得太多,否则会迷醉的。而父亲留一些枝头的果实给鸟儿解馋充饥,更展示出一种朴素的温情。这与农谚&ldquo留几个柿子看树&rdquo的良苦用心是吻合的。

人们喜欢吃桑葚,自有道理。桑葚酸酸甜甜,营养丰富,含有多种功能性成分,如芦丁、花青素、白黎芦醇等,具有良好的防癌、抗衰老、抗溃疡、抗病毒等作用,被医学界誉为&ldquo二十一世纪的最佳保健果品&rdquo。

桑葚是一种美食,也是一种文化符号,传递着中华传统文化精髓中的孝与信。汉代有一位少年名叫蔡顺,少年丧父,与母亲相依为命,在兵荒马乱中只得拾桑葚充饥。他把红色的酸的桑葚留给自己,黑色甜的的留给母亲。这事恰巧被赤眉军遇见,一问一答中,赤眉军被他的孝心感动,送给他三斗大米,一头牛,供奉母亲,以示敬意。

隋代的赵轨,从小好学,品行端正,邻家的桑葚成熟后落在他家的院里地上,他小心翼翼拾起,送还邻家,并告戒儿子说:&ldquo我并不是以此来求上好名声,而是不属于我们的东西我们不能要。

&ldquo参差红紫熟方好,一缕清甜心底溶。&rdquo桑葚的红,桑葚的紫,桑葚的情流淌在我的心中,氤氲出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温暖画卷。无食桑葚,如此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