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炊烟
刘杰
在农村,做饭、抽烟、叫孩子回家吃饭的场景曾经很常见。不知不觉地,农村最亲切的特征——炊烟消失了!
我在山里长大,对烟和火最为熟悉。然而,木柴在家里用来取暖和做饭。无论是主屋还是侧屋,屋顶都是阴暗明亮的,连贴在墙上的报纸似乎都涂上了一层黑釉。邻居的家乡是山东。一位亲戚来住了几天。当他回来时,他感慨地叹了口气:“我不知道。”;住在山上的人真的很富有。所有房屋上的横梁、檩条和椽子都刷过漆&Rdquo
山里有大量的木柴。只要人们勤奋,就不用担心烧柴了。然而,林场的护林员非常认真,不允许砍伐木材。作为柴火,他们只能砍倒荆棘或捡拾枯枝。为了在雨天烧炕的方便,每家每户的炕洞都留在房子里。这样,火盆里的柴火可以煮几罐茶,炕洞里的柴火需要加热石板炕,炉子里熊熊的火焰使食物变得芳香。秋末冬初,采集田间药材独活和大黄。为了尽快出售药材,药农们在边房里搭起了棚子,并用柴火熏了起来。每天早晚,当你站在高空俯瞰时,每个村庄都被浓烟覆盖。非常壮观。不知道的人会感到惊讶和震惊。这样的烟在燃烧,屋顶怎么可能不像油漆那样黑呢?
令人欣慰的是,十多年前,政府开始在林园村安置山区居民。这个巨大的项目是六七年前完成的。这个山村及其滚滚的柴火和烟雾早已消失,不再存在。
我的小镇因其丰富的煤炭储量而被称为“煤城”。城市和农村居民用煤取暖和做饭是很自然的事。我在一个小镇生活了15年,对煤城的煤害有着深刻的了解:晴天煤尘飞扬,路边树木的叶子上积满煤尘,很难分辨其颜色。公园里的座位不能坐。就连麻雀也失去了它们的本色。他们看不到一点大麻的颜色。雨天更是惨不忍睹,黑水流淌在大街小巷。点餐时,空气中再次弥漫着令人窒息的硫磺味。在冬季取暖期间,到处都会冒出浓烟,太阳也会变色。
在不知不觉中,上述场景消失了。山村里的炊烟由于人们搬迁而消失了。看起来没什么特别的,但令人惊讶的是,城镇里竟然没有炊烟。
三年前以来,这个小镇的空气突然变得新鲜起来。天气晴朗,蔚蓝,行道树的叶子又绿又亮。震惊后,我得知政府已下定决心控制环境污染,并实施了一系列措施:所有煤炭运输车辆都用防水油布覆盖,煤炭专用运输线,大大小小的社区和餐饮业都与天然气相连,在冬天,人们完全停止了用煤取暖,改用电取暖。此外,洒水车、清扫车和吸尘器轮流工作,垃圾收集车定期上门回收。就这样,这座城市的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空气怎能不清新,蓝天白云怎能不美丽?
三年前的冬天,我想吃一顿用大铁锅煮的玉米粉三藩,所以我去乡下亲戚家乞讨。三藩很快就被吃掉了,但我感到困惑&mdash—我没有听到鼓风机的声音,也没有看到烟囱里冒出的烟。我为什么要做三凡?晚饭后,我走进厨房寻找答案。结果是他们用沼气做饭。难怪他们听不到鼓风机的声音,也看不到烟雾。亲戚们说他们已经很多年没有烧煤了。他们主要用沼气做饭,有时用电磁炉。看着明亮的厨房和炉灶,心中的疑虑消失了,但有一种强烈的情感:绵延数千年的炊烟已成为历史!
我看到的只是广大农村地区和城市的一个缩影。从炊烟的消失,我们看到了时代的进步!
虽然烹饪烟雾不再存在,但生活更美好!
作者简介:
刘杰,男,甘肃华亭人,一级教师,甘肃省作家协会会员,华亭县作家协会副会长。国内报刊发表散文小说50余万字,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散文集《三友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