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下更改分数到底谁有理?

(1000)

最近,中国政法大学教授方柳芳在微博上说,在中国大学中欧法学院2014次研究生招生复试中,两名考生在复试中的总成绩不超过60分。根据学校规定不允许录取,但在私下更改复试笔试分数后进行记录。两位考生的笔试答题表被修改了。在每个问题的分数不变的情况下,评分老师将总分列提高了15分。因为院长觉得分数太低,批改老师回答说:“是的;这所大学里有一些名额。我愿意给两个年轻人一个机会&Rdquo

事件曝光后,各媒体争相报道,一时掀起轩然大波,挑战了高校招生的公平、公正和公开原则。改变分数不可避免地会导致重新考试的不公正。更改分数后,没有主动披露分数更改的原因、依据和结果,而是掩盖分数更改的事实,直接录取被更改的考生,这违反了录取过程中的公开原则。这一切都是因为总统的话。

然而,双方始终坚称自己没有做错任何事。该医院院长认为,这两名考生之所以在线下被打分,是因为他们在笔试复试中得分较低。原则上,学校可以确保通过英语考试并填写学校第一份志愿表的考生可以被录取。根据这一原则,两名候选人符合录取条件。评分老师同意重新评分,因此没有按照特殊录取程序处理。批改老师说笔试成绩的变化是因为试题没有标准答案。在某种程度上,他们可以加15分。由于时间原因,只更改了总分,每个问题的分数没有更改。

学校未经允许篡改考生的考试成绩,无疑冒犯了公众敏感的神经。我们面临更多的怀疑。不管真相是什么,这样的事情不可避免地会提醒人们个人利益。为什么院长的话能改变考试结果?将来研究生复试的结果能否由院长决定?高校研究生复试的目的是什么?研究生招生制度可信吗?在外界看来,在研究生招生复试中篡改分数的行为确实是一件丑闻,但对这些大学来说,这可能只是他们习惯的“特殊情况”。谁也不知道这种看不见的“优惠政策”是出于正当理由还是其他利益方面的原因。如果这真的是一个特例,为什么招生手册中没有说明这样的情况;特殊情况”能存在吗?分数更改后,不会及时公布,而是整个过程“黑箱操作。如果是因为指数未满,为什么例外录取不是得分最接近的人,而是两名没有采取例外录取程序的候选人?如果不是方留芳教授曝光,这件事就永远不会为世人所知。

高校招生的“潜规则”并不是第一条。人们真正关心的不是几个有特殊情况的考生,而是在当前法治社会,人们更愿意看到这样一个重要的招生考试程序化、公平和公开。这一切都是因为大学招生中有一个无形的原则,这就是院长所说的;原则上,我们希望确保第一选择候选人的录取,除非学生的外语太差&“这个未被公开的无形原则,没有写进招生手册,很难被接受,这直接导致了对分数变化的谴责。无论出于何种原因,高校无根据地篡改考生的分数是不合理和站不住脚的。

这起事件引起了广泛关注,这可能是由于大学毕业生的工作压力和学业压力越来越大,以及人们对大学毕业生就业和选拔的监督越来越严格。另一方面,在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政策的情况下,对包括高校在内的单位、组织和机构的违法违规行为采取零容忍态度,受到高度尊重。高校这样一个圣地的“污染”是人民群众无法容忍的。隐身原则不能为公众所接受。其他学院和大学也应该接受这一教训。特殊情况可以特殊处理,但原则应当公开,特殊处理的过程和结果也应当公开。省事只会带来更多烦恼。